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是農林部門社會經濟活動的客觀規律、宏觀管理政策和微觀管理抉擇。農林經濟管理學科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流通學等經濟學、管理學的理論與各種分析方法對農業經濟關系和企業活動進行研究而發展形成的一門應用經濟學科。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是農林生產的根本特點,由此決定了農林生產類型、方式和組織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條件影響,因此,農林部門的經濟活動具有特殊性,不能簡單運用一般的經濟學原理進行分析并依此提出宏觀管理的政策建議。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經濟轉型過程中,農林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的下降速度遠遠超過勞動力轉移的速度,農林勞動者的經濟地位和福利不僅自身是嚴峻問題,而且引發一系列社會、文化和政治問題。因此,農林經濟管理的研究對象不僅是特定條件下的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更是特定時期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變遷相關的經濟理論和管理決策問題。因此,農林經濟管理不同于一般的部門管理,也不能簡單應用一般的經濟管理原理,它是一門具有特殊性的交叉學科。
農林經濟管理跨學科的性質決定其依據的基本理論是經濟學和管理學;同時,因具體研究領域和內容而異,又必然涉及農學、林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以及社會學、政治學、法學、人類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農林經濟管理的應用性質決定其研究方法注重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總體分析與分類研究相結合、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采用跨學科合作的方式研究農林經濟管理領域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我校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始建于1953年,是全國高校最早設立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點之一,1978年首批獲經濟學學士學位授予權,1981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準招收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發展理論與政策、農村公共投資與項目管理、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戶經濟與貧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發展,本學科在國內同行中擁有較高聲譽和較大影響。
國際上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從重點研究生產到流通和農民收入再到資源環境、社區發展、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反貧困等全球性問題。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與發展方向也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更新和拓展。從學科的特點和發展歷程來看,農林經濟管理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為:
第一、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分化或者說細化不斷加快,各分支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和滲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綜合化不斷得到增強。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土地經濟學、農產品運銷學、農業金融學、農業政策學、農業資源經濟學、農業生態經濟學等分支學科迅速發展起來。由于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原因,我國目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重點仍然是農林部門的資源利用、生產流通組織、分配方式和農民收入等問題,同時也已經拓展到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農村和區域發展涉及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今后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將更注重資源環境和社會問題,更凸顯交叉學科的性質。
第二、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越來越重視多層面、多視角的分析和研究,越來越強調定性和定量、實證和規范、宏觀和微觀分析的結合,越來越注重理論探索和實地調研的對接,學科發展的科學性、實踐性特色不斷的得到加強和深化。
第三、農林經濟管理學科不斷突破原來有意義上的農林經濟范疇,研究對象不在局限于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林部門,研究范圍拓展到與農林相關的加工業、保鮮儲藏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信息業等第二、第三產業。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林部門不斷涌現新的研究對象和新的管理問題,這些新的研究對象和問題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立足中國實踐,提出適合中國本土的農林管理學理論成為農林管理學科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趨勢。
上一篇: 沒有更多了
下一篇:沒有更多了
400-188-0979